2020.05.11
2020年的庚子新春,注定成為一個難忘的春節。新冠疫情的暴發,牽動著每一個國人的心。和所有人一樣,張蘊藍的每一天也是在“希望”和“等待”中度過。
“不論是作為一名普通的民營企業經營者,還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每天我的心和大家同在。我會關注疫情最新動態,會因不好的情況出現而擔憂國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也會因同胞的付出和國家的努力而感動落淚,并滿懷希望,堅信“疫”散花開那一天會很快到來。”
△酷特智能總裁張蘊藍
在國家下達防疫指令的第一時間,張蘊藍便意識到全民防疫的重要性。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日益嚴峻,全國各地對防疫物質的需求也越發緊迫。疫區不斷傳來口罩、醫用防護服等防疫物質告急的消息。
面對疫區的需求,張蘊藍和公司管理層緊急召開會議評估企業現狀,綜合考究企業是否具備轉產條件。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公司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快速做出決策,變更公司經營范圍,增加了“生產醫療器械”業務,正式投入到防疫物資的轉產工作中。在抗疫的“黃金時機”,張蘊藍率領全體員工用實際行動為抗疫助力。
第一時間的迅速轉產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從服裝企業到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要實現轉產并不容易。
“與國內外專業口罩、隔離衣生產企業相比,我們服裝企業的轉產需要面臨很多困難。比如,生產線的改造、產品研發、原材料成本高、復工工人少等諸多問題。”張蘊藍坦言。但父親張代理的一句話,給了她勇氣和力量。父親說:“疫情面前要算大賬,不能計較個人得失!”
來自政府的關懷支持也讓張蘊藍吃了“定心丸”。青島市委市政府、山東省和中央的一系列幫扶政策,特別是青島市“18+N”惠企政策體系,分別從“穩崗就業、財稅支持、金融服務、降低成本、房租減免、對外貿易”6方面給了酷特智能大力支持。
除此之外,公司在企業治理和智能制造領域長達20年的積淀也成為這次轉產的核心保障,使得酷特智能可以在短期內快速地拓展出一個“醫療產業鏈條”。在保障公司員工安全防疫的情況下,緊急轉產的各項工作有序展開:調撥資金組建民用口罩、一類隔離衣、二類醫用口罩和防護服生產線;緊急采購、儲備原輔材料;利用現有車間、縫紉機械、裁床等設備改造出隔離衣生產線;組織車間改造,按照醫用口罩生產標準建造無菌凈化車間等。
3月17日,酷特智能獲批“國家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和“醫療器械注冊證”,取得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生產經營資質。目前口罩日產量已接近500萬個,并與多個互聯網銷售平臺達成合作,確保口罩的長期銷售與供應。
保證安全的全力復工
要實現企業的快速轉產,張蘊藍還需要解決一個難題:如何在保證員工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復工。張蘊藍在采訪中分享了她的經驗。
酷特智能首先第一時間啟動了對員工的安撫工作。公司通過各種方式(微信、電話、填寫表格等)追蹤到每位員工的即時健康狀況以及近期出行情況,并由專人建立詳細的書面檔案記錄,以便公司掌握員工的第一手資料,為后續復工復產做好準備。
另外,酷特智能還成立專門的溝通團隊,每天由指定負責人對接員工,進行情緒安撫、心理疏導,囑咐員工嚴格遵守、落實國家防疫指令,做好居家個人防疫,不給國家添亂,及時將公司的最新動態、計劃與員工分享,給予信心支持。后續,張蘊藍將員工的復工安排分為兩階段進行,有條不紊,穩步推進。
酷特智能口罩生產線
第一階段:在疫情初期,針對必須到達公司現場辦公的員工,優先篩選無外出記錄的本地健康員工。在進廠前,對其進行嚴格的體溫檢測,合格者方可入內。進廠后,要求工作全程佩戴口罩,工作車間定時消毒;每天上下午定時測量體溫兩次,中途出廠進廠不計次數測量體溫;中午分時、分桌就餐,相距至少1米,中途不準交談等。而其他員工可居家線上辦公,并隨時線上提交個人健康和出行說明。
第二階段:疫情緩解后,除外省重點疫區的部分員工無法正常返廠外,青島本地及山東省內的絕大多數員工陸續返青,在隔離14天、順利通過身體檢查后,方可進廠復工,現復工率接近100%。
張蘊藍驕傲地說:“現在看,正是得益于公司疫情前良性健康發展帶來的保障以及疫情后在企業生產和員工安撫上的一系列及時、有效措施,使得我們沒有因疫情而被迫采取降薪行為,在努力確保員工原有工資收入的同時,也保障了員工的長久利益。”
疫情后的思考
酷特智能的主要產品和市場集中在服裝定制領域,國內服裝定制市場近幾年經過高速發展后,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洗牌,作為這個行業中的“開拓者”,酷特智能一直在思考如何進行差異化競爭,不做零和博弈,一直在創新生產經營模式。
受疫情影響,酷特智能服裝定制主業幾乎停滯,由此帶來生產下降,對企業造成了很大影響。好在第一時間轉產一次性口罩、隔離衣,不僅能為抗擊疫情做貢獻,也能夠有效地減小疫情期間的企業經營壓力。
△酷特智能口罩生產線
在張蘊藍看來,這次疫情中,企業所遭遇的困境在本質上并不是疫情本身造成的,而是企業自身長久以來存在的諸多問題和短板所致。疫情只是個導火索、一面鏡子,讓很多企業在這段特殊時期內,不僅清晰看到了自身那些平日不易顯現的問題,而且也深刻體會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決定一個企業能否在這次疫情中活下來,以及在未來能否堅守下來,還是取決于自身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健康的的營利模式及治理體系等因素。
張蘊藍說:“歷經此“疫”,我深切體會到,服裝產業國內外布局已經發生變化,無論是上中游還是下游,危機使得市場格局重新被界定,對于可以利用這種格局的行業和企業來說,危機也意味著契機,加速傳統生產及經營模式轉型升級勢在必行。這場疫情讓我們更加敬畏市場,敬畏新技術、新趨勢有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們看到5G、生物技術、物聯網、無人駕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領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閃耀著現實的光芒。毫無疑問,我們的確站在了一個新時代的開端,就商業來說,這是殘酷又充滿希望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擁有信心,同時做好儲備,等待時機,以便贏得最后的勝利。”
注:本文來源【《家族企業》雜志2020年5月刊】